|
2021-01-25 | 来源: 中国石化新闻网 |
文\金陵石化 朱岭 前脚刚进家门,后脚妻子的电话就到了,“来超市接我,买了一大堆东西,拿不动了!” “过了腊八就是年”,虽然大街上的喧哗变化并不大,还看不到浓厚的年味,可是从妻子快递的数量和去超市的次数,不难发现距离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。累死忙活365天,有钱没钱,都得过年。于是置办年货便成了人们年前工作的重中之重。 年货,年货,就是过年吃的、用的、穿的、戴的一样都少不了,中国人习惯地把买年货升到“办”的级别,可见年货位置的重要。 在中国家庭一般女主人都是“主事”的,买与不买都由着女主人,大老爷们的正能量就是要保证女主人的荷包充盈。过去办年货男人大都是扮演“保镖”的角色,负责掏钱和拎货。往往是女的走东家,进西家不厌其烦地挑选比较,男的却携着买的东西站在楼梯、走廊上、门厅前煎熬,后来甚至有的大商场专门设置男人等候休息室。直到女主人筋疲力尽了,不愿再跑时才告一段落。 胜利归来,女主人兴高采烈地家里屋外地炫耀,男的则瘫坐在靠椅上“逛街真累!”现在好了,超市一站式服务,女主人也不要保镖跟着了,过来搬货就行,上网购物更方便,甭管卖什么,去快递点一样不少地拿回来就行了。 妻子一边炫耀着今天的赫赫战果,一边抱怨着菜价的飙升,我嘟囔了一句,菜价飙升也没你少买一样,家里快成仓库了!话音未落,狂风暴雨般的袭击顿时迎面而至,只好默不作声,在妻子的唠叨声中,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置办年货的点点滴滴…… 那时的我,最喜欢跟着母亲逛街备年货。每逢临近春节之时,栖霞镇那不甚宽阔的街道仿佛立马变得车水马龙,人潮人海,张灯结彩的店铺,就连平时不怎么出摊的商贩们,附近的农民也早早在大街两旁,一张竹床、一顶帐篷摆满了过年的商品,有的甚至就地铺上一块塑料布,春联中国结、烟花爆竹、头饰首饰、糖果糕点、咸鱼腊肉琳琅满目,录音机开着最大的音量不知疲惫地放着,吆喝声彼此起伏。 摩肩接踵的男女老少们,衣着光鲜,喜气洋洋的。我推着自行车,跟着母亲在拥挤的街道上挤来挤去,母亲会在先一天的晚上,根据家里情况,先开个单子,上街去买一样,用笔勾一样,不至于遗漏。看到需要的年货,便挤上前去讨价还价,有的放矢,然后往自行车上龙头一挂,实在放不下,母亲便会在排队的间隙,让我先把年货送回家,然后再到指定地点与她汇合,总之,不把春节期间需要的年货买齐是不会罢休的。 除了逛街备年货外,母亲还要忙着蒸馒头、炸丸子、炸里脊、炒什锦菜、包蛋饺……还记得那浓浓的诱人的飘散在空中的香味,守在厨房门口等着母亲把还散发热气的丸子放在我的嘴里。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忙碌,早出晚归,不过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,在床边的新衣服旁总有父亲为我们精心挑选的礼物,格林童话、伊索寓言曾经都是我的新年礼物。 回到家中,妻子顾不得继续埋怨,一头扎进厨房,吩咐我将新买的东西分门别类放好,看着堆积如山的年货,有用的无用的,或许妻子说的对,过年是老祖宗留下的习俗,中国人如果连过年都不在意了,马虎、凑合,那生活还有什么奔头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