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021-01-27 | 来源: 中国石化新闻网 |
文\曲靖石油 赵丽琴 进入腊月,离年就更近了,记得小时候,眼巴巴地盼着过年,巴望着腊月快点到来,因为腊月年味儿浓,吃的多。 那时,从腊月初八开始,早饭就开始改善,玉米仁再加上五谷杂粮,如大红豆、苞谷等,做成“五豆”酸汤,“五豆”包子,孩子们碗里端着平时吃不到的“五豆”饭和包子,要到大晒场上晒一圈,才舍得吃,当然,父辈们也会先到果树下,挑一筷子“五豆”粥和包子心粘在果树上,以敬果树的赐予,祈祷来年硕果累累,五谷丰登。 记得那时,一到腊月就要听一次老人们讲不厌的故事:“相传有一家庭主妇不会勤俭持家,过日子不节俭,到了腊月初八早上做早饭时,才发现家里已经缺米断炊,便翻箱倒柜,从面柜里扫扫,在瓦罐里抖抖,最后扫出来八种食物,混合在一块做出一锅粥汤”。自此,每年到了腊月初八,过腊八节,就要熬“腊八粥”,以示奢侈浪费之戒,传承持家节俭之风。 其实, “腊八节”就是警诫人们,过日子不能“有米一顿熬,有饭一餐吃”,要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,更不能“一饱忘了千年饥”,要秉持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。 腊月,对中国人来说,是一种味道,思念的味,团聚的味道,想家的味道,循着这股味道,不会迷失方向,会走得更远。腊味是祖祖辈辈多少年历经岁月腌制而成,有着根深蒂固、非常浓厚的烟火气息,家亦如此,年长的父母,用日月熬制出的气息,熬出的家风,是无形的,无可替代的,代代相传。 乡村的腊月气息更是隆重。人们用很多种方式来纪念这一年的结束,庆祝一年的丰收和团聚,杀猪宰鸡,必不可少,一则为在外打拼的儿女准备年货,二则熏制腊味,腌制火腿,是这个冬天里最大的乐事。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,过年就进入倒计时,此时一直到正月结束,走亲戚串门都必须备着青白菜、青蒜,不可空手,意示常来常往,来年丰衣足食。也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遵循着老规矩,按腊月里的歌谣,一一照办:“二十三祭灶官,二十四扫屋子,二十五发面糊,二十六做豆腐,二十七“穷”赶集,二十八贴年画,二十九去剃头,三十夜里熬一宿”,巷子里蹦蹦跳跳唱着歌谣的孩童们,欢天喜地等待着年的到来。 一晃,快熬过了一巴掌的腊月,年年又岁岁,但每一个腊月,人们总是忙得那么幸福,不知不觉,后来的我们,就熬成了我眼里记忆中的父母的样子,每年腊月也开始忙碌着,回忆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