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021-01-27 | 来源: 中国石化新闻网 |
文\义乌石油 金健 儿时回忆里最深刻的部分,是关于收音机的。方正又笨拙的体型,灰暗又稳重的色彩,手动调频的配置,每次都要捏着旋钮,一格一格的调试,生怕错过一个可听的频道。在不能随意看电视的年代,唯有收音机是顶级的乐趣。 放学了回到家,迫不及待地打开收音机,一边听着儿童广播剧,一边写作业,听到有意思的地方,忍不住停笔,先笑个尽兴。说来也奇怪,心情得到片刻的放松之后,做起作业来像是如虎添翼,再烦琐的数学题,也做得得心应手。 最好的学习莫过于模仿。经常收听广播剧,就会不由自主地跟读。播音员的腔调,总是抑扬顿挫地恰到好处。有几次我发现课本上的文章,也会被改编成广播剧放送出来。更有趣的是,播音员常常一人分饰几角,故意变化声调加以区分。跟着学了几次,发现自己的语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。 写完作业,恰逢爸妈归家,在这个时间点,电台里的节目已经变成宣传最新的流行音乐。我托着腮,左耳被厨房里传出的炒菜声占据着,右耳使劲贴近收音机,跟随当红歌手唱出的旋律,嘴里哼哼唧唧地吐露几句不着调的歌词。如此费力地记忆新歌,第二天才能融入同学们课间休息的闲聊中去。那时的青葱岁月里,文化是多元的,爱好是多元的,而汲取文化讯息的渠道,却是较为狭窄的。于我而言,收音机就是连接我与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。 现在,我仍旧保留着听收音机的习惯。开车上路,我不爱连接手机蓝牙,播放歌单里的音乐。而是选择打开车载广播,听一听充满方言笑料的本土电台,或是聚焦时政新闻的谈话类节目。大事小情,收听广播都可以尽数知晓。 下班路上,夜色四合,收音机里传出音乐节目主持人特有的低沉嗓音,好似涓涓暖流缓缓流淌。我仿佛又回到十多年前的黄昏,置身在那间小小的出租屋里,左耳萦绕着炒菜声,右耳倾听着流行乐,努力想着明天该和同伴们交流什么样的见解。 心是暖的,因为无论是十多年前,还是十多年后,收音机始终陪伴着我,而我也始终陪伴着家人。恰如音乐节目出现的刹那,标志的讯息没有变化——“该回家吃饭了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