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021-02-20 | 来源: 中国石化新闻网 |
文\江汉油田 余璐 曾吃过西安的甄糕,四川的凉糕,也尝过南京的梅花糕,福建的马蹄糕,但我最爱的仍是故乡湖北荆州的鱼糕。纵然历经年轮,从未曾忘却,那是乡愁的味道,植根骨髓,相伴终生。 俗话说,吃鱼不见鱼,说的就是鱼糕。因为”糕“与”高“谐音,象征着“步步高升”,是人们心中好运势的兆头,所以为迎接新年的到来,每年腊月二十八,家家户户都会打鱼糕,那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。由于有亲情的佐料、耐心的等待和分享的欢愉,新出炉的鱼糕总是最让我期待和钟爱的美食。 听外婆说,荆州鱼糕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相传鱼糕为舜帝妃子女英所创。一次,舜帝带着女英、娥皇二妃南巡,经过荆州时,因路途劳累,娥皇不思茶饭,唯独想吃鲜鱼,可又讨厌鱼刺,于是聪明又善良的女英为娥皇蒸出了无刺的鱼肉糕。娥皇吃后,病情迅速好转。故鱼糕又名“湘妃糕”。此后,鱼糕便在荆楚一带流传至今、 还清晰地记得,那时没有绞肉机,鱼糜是家里的壮劳力一点一点从鱼背上刮下来,再慢慢剁烂后,加入蛋清不停搅拌而成,加上食材众多、工序复杂、配比讲究,大人们经常会累得腰酸背疼,家里的孩子们也早都搬着凳子站在一旁守候。大人们一边对孩子们吩咐,出锅了给哪个亲戚送点尝鲜,一边防着孩子想伸往锅里揭盖的手,责备道:时间未到,我记着时间呢。 我和小伙伴们没吃到鱼糕,舔了一圈嘴唇,不耐烦地跑出去了,还不忘补一句:“外婆,我们没有走远,鱼糕好了叫我们”。外婆总是温柔地笑着说道:好好好,叫你们!即使我等地睡着了,外婆也总是会轻轻地叫醒我,让我大快朵颐。 如今,隐隐在菜场、超市里都能够买到鱼糕,可再也吃不来童年鱼糕本来的滋味了。今年父亲为了能让我吃到儿时的味道,从老家的亲戚那里买了鱼,并向乡亲们求得配方和制作步骤,从准备食材、人工制作肉糜到充当“搅拌机”,用恰当的火候把白胖胖的鱼糕全数请出来,一个人整整耗时三天。 当年过七旬、满头白发的父亲兴高采烈地端出香气扑鼻的鱼糕时,我惊讶而又心疼,雪白的鱼糕饼穿了一件外套,像鹅黄衣裙渲染少女银白的肌肤,十分显眼。父亲笑着说:“偷偷地瞒着你做的,怕不成功,也希望成功了能给你个惊喜。”我强忍着泪水,拿起一块热气腾腾的鱼糕,迎进嘴里,被烫得龇牙咧嘴却不舍得吐出来,眼泪也顺势流了下来,嘴里还嘟囔着:“好吃,好吃!”父亲边去倒水边着急地说,这心急的毛病总是改不了,你看看,烫得眼泪都出来了!父亲连忙递给我水,又回到厨房准备下一锅。 伴着蒸汽,父亲繁忙的身影逐渐在水汽中模糊了,昏黄了…… |